您的位置:首页 >走进我们>校园文化>校训>详细内容

校训

沿江中学建筑物名称出处及意蕴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08-30 13:01:4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弘毅楼, 弘毅,出自《论语•第八章•泰伯篇》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
     意思是:曾子说:“士不可以不刚强不意志坚定,因为他的责任重大,道路遥远。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,难道还不重大吗?奋斗终身,死之后才结束,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?”

    意蕴是要求学生志存高远,要学以立身,成就事业,就必须涵养伟大的胸襟、恢宏的气魄,树立远大的志向、坚定的意志。

舵衔楼,舵衔,出自《王阳明全集》志不立,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,飘荡奔逸,终亦何所底乎!

    意思是:一个人不树立志向,好像没有舵的船,没有衔口的马。小船任意飘荡,野马放肆奔跑,最终能到哪处去呢?

    意蕴是沿江中学领导班子要树立远大志向,团结全体教职工把沿江中学办成名校,造福一方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。

格致楼,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简写。"格物致知"一词出自《大学》。《礼记•大学》:“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

    意思是:要想诚实自心所发的意念,必先要增进自己的知识;而增进知识就在于研析穷究一切事物的真理。

    意蕴是我们要让沿江中学的孩子从小就要培养科学精神,凡事都要弄个明白,探个究竟;做个真正的明白人,为人行事决不湖涂。

笃行楼,笃行语出《论语•卫灵公》:言忠信,行笃敬。

    意思是说话忠实诚信,做事忠厚、谨慎。《中庸》亦有诗句云: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将“笃行”放在其他行为的后面,作为对“博学,审问,慎思,明辨”目标的注释与总结,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实践,知行合一的理念。

    意蕴是要求每位师生为人为学言语忠诚老实,行为敦厚严肃,也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。

慎思楼,“慎思”出自《中庸》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。

    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,审慎地询问,慎重地思索,明晰地辨析,踏实地履行,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。“慎思笃行”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。“慎思”就是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,要对所学加以怀疑。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、分析,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,是为“慎思”。

    意蕴是鞭策和鼓舞师生要勤于思考,勤于钻研,做学问要有探究精神。

知止园,知止出自《道德经》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。清学者周希陶《增广贤文》释其言云:“知足常足,终身不辱,知止常止,终身不耻。”这里的止,就是停止的意思。知止,即“有悖道德之事应知而即止”,这句话是教育人们凡事要知道知足,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,防止人性贪婪的弱点的迸发,任何时候,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个度,要适可而止,这样,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无辱、不耻。“止”,是人性善与恶的警戒线,知止而退到线内,明哲保身:知而不止,滑出线外,则其祸无穷。《大学》亦有诗句云: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意为:知道应达到的境界,你的志向就能坚定;你的志向坚定了,就能慎静不躁;你能慎静不躁,就能心安理得;能心安理得虑事则能周详;虑事周详亲力践行,就能有收获。

    意蕴是提醒师生立身于这个社会,都要给自己定一个位,也就是要确定自己的一生要做什么,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。知止,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,知道哪些事是法律所禁止的,是道德所不容的,是于人于己有害无益的,则当止而止。

心逸园,心逸出自《尚书•周官》:作德,心逸日休,作伪,心劳日拙。

意思是做善事,就会心气和平,而且一天天显示出美好;行欺诈,就会费尽心机,反而一天天显示出笨拙。

    意蕴是告诫大家做好事和做坏事对人身心健康有不同的影响:作好事使人日益快乐安宁,弄虚作假使人心神日益劳苦不安。

慎独园,慎独出自《礼记•大学》:“此谓诚於中,形於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意思是里面有什么样的实在东西,外面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。所以当自己一个人独处时,也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,有一根衡量是非的标尺,能经常反省自己,谨慎行事,不胡作非为。

    意蕴是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。一个人要尽心尽力的实干,踏踏实实的奋斗,即便忙忙碌碌,默默无闻,也会感到充实与幸福。


打印正文